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国伦理的发展中那么五常指的是什么?)

导读:1. "五常"源自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具体指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与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用以调整和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2. 仁,代表仁慈与爱心,是一种对亲人、以及对天下人和万物的大爱。仁是贯穿于天地之间的情感。3. 义,意味着正义与...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提出“仁、义、礼、智”,后董仲舒再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儒家五常介绍: 古人发现:在面对同一件事时,经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以自身的经验和利益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但这样的做法虽然不能算错,但也有不足。故古人提出了“仁”的观念,也就是如今所谓的换位思考。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