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实施有哪些方面取向?)
编辑:范文君 更新时间:2024-06-11 23:24:00
导读:这种倾向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对以“儿童发展为本”课程价值取向的教师来说,其课堂活动设计必然强调动态性、生成性,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戏教学,强调游戏的课程化和课程的游戏化。课程内容广泛化。“一日生活皆课程”意味着幼儿一日生活包含的游戏活动、教学活动、...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取向主要有 (1)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2)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关注的则是过程。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强调在儿童、教师和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的目标。 (3)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是指每一个儿童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强调的是个性化,目标指向的是培养儿童学生的创造性。 扩展资料: 课程实施的三种价值取向 一、忠实取向 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 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其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 二、相互适应取向 该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三、课程创生取向 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课程实施